什么是感應回火?
感應回火是一種加熱工藝,可優(yōu)化已硬化工件的機械性能,例如韌性和延展性。
感應回火的優(yōu)點是什么?
感應回火的主要優(yōu)點是速度。感應可以在幾分鐘,有時甚至幾秒鐘內對工件進行回火。爐子回火通常需要數(shù)小時。而且,由于感應回火非常適合在線集成,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過程中的組件數(shù)量。感應回火有利于單個工件的質量控制。集成感應回火站還可節(jié)省寶貴的占地面積。
感應回火用在什么地方?
感應回火廣泛用于汽車行業(yè),以回火表面硬化的部件,例如軸、桿和接頭。該工藝還用于管材行業(yè),以回火完全硬化的工件。感應回火有時在淬火站進行,有時在一個或幾個單獨的回火站進行。

感應回火不僅提高了工件的塑性和韌性,而且減少了內部產生的淬火應力,保證了工件的尺寸穩(wěn)定性。如果不及時在規(guī)定的溫度范圍內進行感應回火,一些淬透性高的工件可能會出現(xiàn)表面裂紋或斷裂。這時候就需要進行快速回火處理,將工件再次加熱到共析點的溫度,進一步降低其硬度,增加韌性。整個感應回火過程也稱為碳在馬氏體中的析出過程。
感應回火分為四個階段,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。
1、感應加熱設備加熱初期,工件內部結構晶格緩慢收縮,交錯處出現(xiàn)碳析出物。在片狀馬氏體中,碳原子會成簇出現(xiàn),體積也會發(fā)生變化,縮小。
2、當進一步加熱時,殘余奧氏體會分解成貝氏體、鐵素體和碳化物。晶格中間會有碳化物析出。在較高溫度下,貝氏體組織含有鐵素體和滲碳體,在較低溫度下,貝氏體組織含有鐵素體和碳化物。因此,在這個階段,殘余奧氏體轉變的主要決定因素是溫度和時間。在轉變過程中,晶格會變大或其他維度會發(fā)生變化。
3、此時,當溫度達到230℃時,鐵素體和滲碳體會析出。內部結構晶格會收縮變小。對于含碳量較低的工件,收縮率可能非常高。
4、最后階段感應回火溫度為350℃。滲碳體顆粒球化,間接導致滲碳體和鐵素體晶粒變大。在感應回火過程中,處于淬火狀態(tài)的馬氏體與處于回火狀態(tài)的馬氏體之間的鐵原子體積相應地發(fā)生變化,進而引起工件尺寸的變化。這種應變稱為回火應變。因此,在高頻感應加熱設備熱處理過程中嚴格控制工件尺寸是非常必要的。
以上是感應加熱設備進行工件感應回火過程。更多關于感應加熱設備的相關技術知識,請咨詢青島海越機電--中頻高頻電磁感應加熱設備制造商。